地下管網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,它不僅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,而且也是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。城市地下管網的治理現代化,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,也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。
城市地下管網的治理,高度依賴其系統性。地下管網往往在權屬上涉及不同單位主體、地理上跨越不同轄區、時間上跨越不同年代、功能上涵蓋不同類型,這就決定了其治理的復雜性。目前,地下管網的“多頭管理”現象嚴重,表現為部分地下管網權屬單位監護責任不清、行業監督責任不明,進而帶來規劃建設不同步、監管不到位、隱患處理能力弱、次生災害頻發等問題,不僅造成了大量公共投資的低效率,還帶來水質污染、燃氣爆炸、洪澇災害等災害事故,妨礙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嚴重限制了城市發展的品質。同時也表明,城市地下管網的治理現狀與現代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。對此,迫切需要引入協同治理的理念,推進地下管網治理現代化。
協同治理是一種多元主體參與以共識為導向的集體決策模式,強調各個組織行為主體之間、制度與技術之間的有效協作,以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結果。在城市地下管網治理中,引入協同治理理念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。第一,地下管網問題是一個涉及多功能、多主體、跨地域的系統問題,需要強調綜合治理、源頭治理、科學治理。第二,地下管網治理要發揮政府、市場和社會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,在政府領導下,通過政企合作、政社合作等舉措,形成政府負責、市場參與、社會協同的治理格局。第三,地下管網治理要依賴于新興的治理工具,以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可以為協同治理提供媒介支持,為地下管網問題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。可以說,協同治理是提升地下管網治理效能的一種必然路徑。
針對目前我國地下管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,應從構建地下管網協同治理體系和增強協同治理能力兩方面入手,以協同治理理念和數字化治理工具的引入為契機,重塑我國地下管網的治理體制,推動管網規劃、建設和運行朝系統化、智能化、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,以更好地滿足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需求。
一、建構城市地下管網協同治理體系
第一,在市級層面成立地下管網綜合統籌部門,形成多部門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。為了解決地下管網權屬單位“多頭管理”問題,首先要在行政組織結構上進行調整。由于市政府擔負著對全市管網正常運行的監管責任,可以在市級層面設立一個地下管網綜合統籌部門,由該部門負責協調管網規劃建設、擬定項目年度計劃。在管網建設前,由管線權屬單位統一向綜合統籌部門報批;在管網建設中,綜合統籌部門統一建設時序,負責施工程序的監督;在管網建設后,綜合統籌部門統一驗收,包括竣工環節的資料歸總。綜合統籌部門牽頭,完善包括管理權屬單位、行業主管單位、區縣政府等單位在內的深度協調聯動機制,在體制上解決“建”“管”分離的弊端,形成保障合力。
第二,引入市場力量,成立專門的地下管網公司,理順政企合作機制。城市地下管網是一項主體復雜、投資大、耗時長的工程。為了減少“多頭管理”的弊端,市政府可以牽頭成立專門的地下管網公司。在政府與企業權利和義務進行約定后,專業地下管網公司協調各管網單位,對管道施工、修復、開挖進行監管。專業公司還負責簽署地下管線保護協議、制定地下管線保護方案、配備管線工程師、建立第三方施工破壞地下管網事故處理機制等事項。通過這種方式來壓實責任,解決管理缺位問題。此外,專業公司還可以經營地下管網資產,明確回報方式和回報預期,理順政企合作機制。
第三,推行地下管網“網格管理員”制度,完善社會監督機制。責任不明確、出現地理空間上的“管理真空”是“多頭管理”的一大弊端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可以推行網格化管理制度,即在地理信息數字化平臺基礎上,將地下管網地理區位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單元網格,并設立專門的“網格管理員”,對單元網格內的管網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巡查和監督。網格員可以利用視頻監控、高精準泄露檢測、無人機等技術提升巡檢效能;同時,利用社會監督機制,完善投訴渠道,使得網格員獲得的信息更完整、更及時。網格員發現問題之后,在數字化共享平臺上實時報送信息,再由綜合管理機構統一提出處置方案、派送任務、明確責任主體。這樣,在地理上可以實現無縫管理,并實現網格化管理與執法管理聯動,明確責任劃分。
二、提升城市地下管網協同治理能力
第一,完善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,建立信息共建共享平臺。解決“多頭管理”要以完善的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,建立信息共享平臺。目前很多管線資料分散在各職能部門或管線單位,覆蓋不足,或者資料不夠詳盡。部分新建和改造管線未及時按程序進行管理移交,導致一些管網無明確管理單位。有些工程未按規范進行報建、施工和竣工測量,竣工圖不能真實反映管線情況,給后期的協同管理帶來問題。應明確由綜合統籌單位統一管理建設檔案和信息化建設,并在普查的基礎上及時更新信息。通過地理信息系統(GIS)平臺,全面整合地下管網數據資源,推進地下管網三維數字化和可視化,形成全市管網“一張圖”。基于共享平臺,推廣地下管網會簽制度,全面了解地下管線的運營維護狀況和責任主體。
第二,推進地下管網的智能化改造,提升管網安全隱患協同智治能力。地下管網隱患看不見、難預測、應急行動遲滯、容易推諉扯皮是“多頭管理”難以解決的“堵點”。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和城市信息模型技術,對地下管網進行智能化改造。利用物聯網等感知數據的接入,基于大數據建立綜合風險分析模型,形成隱患評價體系。以此為契機形成地下管網隱患協同管理制度,隱患監管和處置責任主體可以通過數字平臺,開展閉環處置情況填報和跟蹤。即通過多部門數字化協同應用,形成檢測預警、應急處置為一體的系統治理模式,變“被動應對”為“主動防控”,實現地下隱患防治的機制重塑和協同智治。
第三,構建規范化的問責追究機制,加強聯合執法能力。為了推行地下管網協同治理機制的落實,還需要構建規范、可操作性的協同問責機制。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,建立健全科學考核評價標準。由地下管網綜合統籌機構牽頭,建立案件信息通報和執法機制,實施聯合懲戒。強化規劃計劃的執法檢查,檢查管線單位年度建設計劃的落實情況,對違規作業的單位加大懲罰力度、嚴格追責,以減少“多頭管理”所帶來的負面后果。
來源:光明網-學術頻道
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